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论文 »

抢劫罪对象中的疑难问题/夏寒梅

时间:2024-06-26 07:34:51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138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案例一:李某抢劫案
李某乘坐陈某的出租车。到达目的地后,车费160元,李某仅支付100元车费,想赖掉剩下的60元车费,于是李掏出水果刀威胁司机陈某让自己离开。陈某反抗与李某扭打并大声呼救,李某将陈某刺伤后逃走。

案例二:周某抢劫案
蔡某介绍周某做生意并借给周某3万元,周给蔡出具了借条。后周某在生意中亏本,迁怒于蔡某,不想归还蔡某的借款。某日,周某伙同张某将蔡某拘禁,逼迫其交出3万元的借条。同时,又逼迫蔡某以急用钱为名,叫其姐姐将5万元打入蔡某的账户。周某、张某从银行取走钱后将蔡某释放。
这二个案例均涉及到财产性利益能否成为抢劫罪对象的问题。
一般而言,财产性利益相对于具体的财物而言,是指具有财产价值的利益,如债权、股权及其凭证,车票、船票等。我国刑法将抢劫罪的对象规定为“公、私财物”,没有指明其是否包括财产性利益。关于财产性利益能否成为抢劫罪的对象,当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财产性利益可以成为抢劫罪的对象,另一种观点认为财产性利益不能成为抢劫罪的对象。根据刑法理论的通说及司法实践,财产性利益可以成为抢劫罪的对象,以暴力、胁迫方法强取他人财产性利益的行为,应当认定为抢劫罪。理由如下:
1、在民法上,财物是能够给人们带来经济利益的物,权利人可直接对其行使权利而无需第三人的协助。
财产性利益虽然不是具体的财物,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它能产生与具体财物相同的效果。如一个企业的财产不仅包括其资金、厂房、设备等,同时也包括了企业的债权。这些债权不会被排除在企业财产之外,它是企业财产的一种特殊形式,与具体的财物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2、将抢劫罪规定的“财物”解释为包括财产性利益,并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
我国刑法对于诈骗罪、敲诈勒索罪的对象也是规定为“财物”,但是诈骗财产性利益可构成诈骗罪,敲诈勒索财产性利益可构成敲诈勒索罪,在理论上与司法实践中已基本上没有争议。既然这些罪中的财物可以包含财产性利益,抢劫罪中的财物当然也可以包含财产性利益。
3、最高人民法院(2000)第9号批复认为,被告人以暴力、胁迫手段强行夺回欠款凭证,并让债权人在被告人自己写好的收条上签字,以消灭其债务的行为,符合抢劫罪的特征,应当以抢劫罪定罪处罚。
可见,司法实践中已认可财产性利益可以成为抢劫罪的对象。
因此,案例一李某的行为构成抢劫罪,案例二抢劫借条的数额应计入抢劫数额内。

安徽省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方案(试行)

安徽省黄山市人民政府


转发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安徽省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方案(试行)》实施中有关问题的通知

黄政办〔2002〕89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黄山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安徽省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方案(试行)〉实施中有关问题的通知》(皖政办〔2002〕30号)转发给你们,并根据我市的具体情况,提出以下意见,请一并贯彻实施。
一、城镇个体劳动者及其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下岗职工和国有企业改制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缴费基数,由市劳动保障部门根据全省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水平确定。缴费比例由16%调到20%。
二、符合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规定但尚未参保的单位和职工,必须按以下规定参保并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
(一)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后新成立的单位,从批准成立之日起,为其单位职工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
(二)劳动合同制工人,从办理招工之日起,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1995年12月31日以前单位补缴费比例为18%,个人补缴费比例为2%。1996年1月1日以后的补缴费比例按省政府批准的各地企业和职工缴费比例执行。
(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固定职工,从1993年7月1日起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1995年12月31日以前单位补缴费比例为20%,个人补缴费比例为2%。1996年1月1日以后的补缴费比例按省政府批准的各地企业和职工缴费比例执行。
(四)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的人员须凭劳动保障部门、人事部门签章的招工(干)登记表以及经鉴证的劳动合同书等档案资料,由劳动保障部门确认补缴起始时间,计算补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否则,不予办理补缴手续。
三、机关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的,从改制之日起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固定职工可从1996年1月l日起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补缴后,补记职工个人帐户。退休人员按事业单位改制的有关规定办理。
四、机关事业单位固定职工1996年l月1日以后流入企业或自谋职业的,可从1996年1月1日起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补缴后,补记个人帐户。
五、2002年度退休的人员按本办法计发待遇低于按皖政〔1997〕63号文件计发待遇的部分,予以补齐。

黄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二年十二月十八日



财政部关于企业职工因病或非因工死亡后遗属生活有困难应如何解决的函

财政部


财政部关于企业职工因病或非因工死亡后遗属生活有困难应如何解决的函
财政部


四川省革委会:
你省民政局一九七三年曾来函请示,关于企业职工因病或非因工死亡后遗属生活有困难应如何补助的问题,经研究后,我们于同年五月二十三日作了答复,大意是:企业职工因病或非因工死亡后,按《劳保条例》规定,应发给丧葬补助费和一次性的供养直系亲属救济费。至于其家属以
后生活发生困难,应如何解决,……在国家没有新的规定以前,可以暂由企业单位按困难补助办法酌情给予解决。
根据四年来执行的情况看,这样办虽然解决了职工遗属的一些实际问题,但也发生了新的矛盾,各方面反映比较多。……为了把今后的事情办好,经同有关方面反复研究,认为应当改变原来的答复,今后按下列办法办理:
一、对于企业职工因病或非因工死亡后,其遗属生活有困难的问题,各有关部门,遗属所在地的社、队和街道委员会,要加强职工遗属的政治思想工作,教育他们顾全大局,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减轻国家负担,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多做贡献。
二、企业职工因病或非因工死亡,按规定由原企业单位发给丧葬补助费和一次性的供养直系亲属救济费。如其遗属以后生活发生困难,通过生产自救和依靠集体帮助,仍有严重生活困难,确实无力自行解决,而又符合救济条件的,可按一般社会救济办法,由当地社、队或街道在社会救
济费内酌情给予必要的救济,企业单位不再给予补助。
三、本文下达前,已经处理过的这类问题,仍按原来确定的办法办理,不要改变,以免引来新的矛盾。
以上请研究办理。



1977年6月15日